新闻中心  

商务部政研室举办“中欧全球价值链研讨会”

发表日期:2013-11-20 已经有位读者读过此文

商务部政研室举办“中欧全球价值链研讨会”

会议纪要

 

20131119日,中欧全球价值链研讨会在北京和平宾馆召开,本次会议由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主办,特邀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参加,我所派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摘要如下:

 

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出席会议并讲话。张向晨指出,应站在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理解中欧贸易。由于中国加工贸易占比较高,出口额较大,使得无论产品的中间体和原材料来自哪一国家,最后通过加工贸易渠道,出口全部计入中国,导致最后出口国的出口额被大幅高估。因此,应重新认识中国在全球分工中所处地位,积极提升中国产业结构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重塑全球产业链,扩大中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作用,推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全球价值链案例研究与方法论

会议第一部分主题为“全球价值链案例研究与方法论”。主持人为商务部政策研究室王雪坤副主任。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教授Javier、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冯宗宪、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研究员张磊分别作了报告。

Javier教授受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委托,从中欧贸易的角度,分析了中欧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垂直分工的现状、贸易产品的增加值等问题,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具有较强竞争力,欧盟服务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可以通过贸易、投资等一系列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目前阻碍欧洲企业在华投资的主要因素有市场准入限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监管障碍等,因此中国政府应进一步开放市场、提升监管透明度、建立合理的投资政策框架,促进中欧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冯宗宪教授做了“汽车全球价值链:方法论及国产小排量汽车价值链案例分析”的报告,根据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增加值的核算方法,分析了中国汽车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认为中国汽车业已进入全球分工与贸易体系,然而多数环节尚不具备比较优势,增加值较低。尤其对奇瑞汽车产品的研究表明,中国汽车产业体现出明显的产业内贸易和国外增值特征,并取得低端市场优势,国外营销和售后服务链条较缺乏。因此,有必要大力支持以形成掌握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汽车产业设备制造业;同时应加大对品牌营销、售后服务和汽车金融的投入,建立国际品牌,积极向价值链战略环节延伸,实现对全球价值链的有效治理。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张磊研究员报告主题为“全球价值链下开展贸易增加值案例分析方法的研究与思考”,张磊研究员以橡胶产业为例,分析了橡胶轮胎业的基本情况、橡胶轮胎产业贸易状况、贸易增加值结构等相关问题,发现中国轮胎产品出口中包含了较高的外国增值因素,因此中国轮胎对外贸易的进出口量及顺差被放大;同时,进口关税制度影响到产业供应链内企业的生产方式,因为加工贸易有助于轮胎企业规避天然橡胶的进口关税。因此,我们应深入分析中国出口企业所处的价值链地位,认识到对外贸易出口中包含的国内能源和碳排放转移,以及其对国内带来的能源环境压力。

第二部分:全球价值链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路径

会议第二部分主题为“全球价值链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路径”,主持人为西安交通大学冯宗宪教授,演讲人有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张亚雄副主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马弘副教授、对外经贸大学王飞教授。

张亚雄副主任演讲题目为“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产业升级战略研究”,演讲从行业层面对中国和其他经济体1995-2005年的垂直专业化指标进行了测算,探讨了内生经济体在全球生产网络的参与程度。研究表明,中国的出口增值率正在下降,低于美国和日本;中国对内生经济体的增值出口大幅增加,但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垂直专业化)的参与程度低于韩国和其他东亚经济体;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增值创造比较优势在一些制造业越来越强,但服务业较弱。因此,中国要增加服务行业的出口,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出口能力。

马弘副教授在“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及其所有制分布”的报告中,以新的衡量方法测算了中国的开放程度,发现外资企业创造了中国近45%的国内增加值,而加工贸易企业仅贡献了不到5%。从分行业情况来看,资本密集、复杂的产品的国内增加值较低;以所有权来看,52%的出口额被国外要素所有者获得。因此,出口对GDP和就业的贡献可能被高估,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加至份额更低,外资企业的国内收入份额更低。

对外经贸大学王飞教授的演讲主题为“GVC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从增加值出口的角度衡量了中国出口产品的主要竞争优势,认为纺织服装仍是我国出口的主导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类行业的增加值出口份额较低;在中国出口包含的外国增加值中,比例最大的国家为美国、日本、韩国,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从增加值角度核算,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被夸大了20%左右;中国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率并不低于美国、日本,但上游参与率比美日更低。我们必须加快纺织服装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上游服务和下游服务;同时培育大型企业,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是指在出口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第三部分:圆桌讨论

会议第三部分为圆桌讨论,主持人为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总裁助理姚为群。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机械行业部主任孙广彬、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石化部副主任张爱荣、中国欧盟商会副主席、上海分会主席Stefan SACK博士、奇瑞汽车代表、中国轮胎企业代表先后作了发言。

姚为群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全球生产链贸易增加值统计法的完善,需要在应用合适统计分类和编制合适投入产出表上做出进一步努力,必须应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推动全球生产链贸易统计数据的整合,引入联合国倡议的“全社会成员间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方式,让政府、全产业链各企业、独立专业机构跨境共同参与才是达到目的的可选路径。

孙广彬主任认为,中国机电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在发展中国家,而且为中低端市场,高端市场占有率很低,这是中国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重要体现;张爱荣主任认为,中国的橡胶轮胎产业中,外资企业获得了增加值的较大部分,国内获得增加值较小,我国的贸易盈余被高估,而且面临进口关税不合理等现象,是我国化工行业进出口面临的重要问题;Stefan SACK博士认为,中欧经济具有较强互补性,应尽快启动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开展贸易、投资各方面的政策协调,促进中国开放市场,建立完善的投资政策体系;奇瑞汽车代表认为,自主创新是奇瑞的最大竞争优势,奇瑞将大力开发适合欧洲市场的产品,开拓欧洲市场,在国际舞台上开创中国品牌;轮胎行业的代表人为,中国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开创包括橡胶轮胎、机电产品、汽车、化工产品等在内的高端产品,才能进一步在国内外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最后,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首席经济学家Lucian CERNAT博士和中国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雪坤作了总结发言。

Lucian CERNAT博士指出,中欧应加强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的协作,扩大双方直接投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投资政策框架;增强经济互信,利用中欧工商峰会等契机,推动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尤其在增加就业方面,鼓励中国企业投资欧洲,给予中国企业最大程度的优惠待遇,促进中国企业为欧洲创造就业,实现共同发展。

王雪坤副主任强调,我们应给深入了解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内涵,建立研究价值链动态的全面的数据库,确定今后的研究方向;发挥我国产业和产品的比较优势,提升贸易增加值;扩大服务贸易额,将服务贸易嵌入产品增加值中,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同时应进一步扩大开放,引进外资,尽快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和准入前国民待遇原则,为利用外资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实现中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