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维藻校长重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纪念滕维藻校长逝世五周年(之四)
钱玉麟
一、经济学院的沿革
1.经济学院成立前的财经系科的设置
南开大学成立于1919年,由于条件有限,只设文、理、商三科,后又增矿科,均不设系。
1923年开始设系,共建17个系,与财经学科有关的是,经济系属于文科;商科下设普通商学、银行学、会计学三个系。以上4系是我校最早建立的经济学科。
1927年9月10日,南开大学宣布成立“南开大学社会经济委员会”,即今日的“南开经济研究所”的前身,是我国高校第一个经济研究机构,首任主任是何廉先生。
2.经济学院的成立
1931年5月5日召开了经济学院董事会,决定何廉任经济学院院长。学院下设5个系:农业经济系、工业管理系、运输学系、经济史学系、统计学系。经济学院成立后,商学院同时存在,商学院院长由何廉担任,下设3系:经济商业学系、会计学系、银行学系。
3.经济学院的撤销,并入商学院
1934年秋,当时的教育部派员来南开视察后,该部训令南开“经济学院应即取消”,“原有经商两院亦应斟酌裁并”。我校决定取消经济学院,与商学院合并。商学院院长是何廉。合并后,原设系科不变,经济学系并入商学院。原来的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并入商学院后,改名为商科研究所,简称为经济研究所。
4.抗战期间
1937年7月30日,日军进攻,天津沦陷。当时的教育部决定: 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在湖南长沙成立一所临时大学。1938年1月,教育部决定临时大学再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下设4个学院,17个系。4个学院是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法商学院。
法商学院下设4个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法律学系、商学系,后又增设社会学系。南开经济研究所也随迁到昆明。南开的教师多数在商学系任教。
5.联大结束,复员回津
1945年8月,中国抗战胜利,三校准备返迁。1946年1月7日,收回八里台原校址。1946年4月9日,教育部宣布南开大学由私立改为国立。1946年10月17日举行复校开学典礼。
复校后,商学院下设政治学系、经济学系、工商管理系、货币银行系、会计统计系。1947年8月,经教育部同意,改称政治经济学院。1948年1月,学校决定政治学系改隶文学院,经济学部改为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先由陈序经担任,后由鲍觉民担任。据统计,1946年秋,全校本科生有604名,商学院的本科生343名,占全校的57%。1948年11月,全校本科生1225名,政经学院本科生597名,占49%。商科学生占全校的一半。而任课教师也是全校最强,教授的数量多,为他校所罕见。当时的任教者何廉、方显廷、吴大业、蒋硕杰、陈振汉、丁洪范、袁贤能、傅筑夫、龙吟、余新民等。
经济研究所从193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到全国解放时,共招11届61名研究生,培养出一批高层次人才,如刘君煌、陶继侃、杨敬年、桑恒康、杨叔进、滕维藻、钱荣堃等,其中不少人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经研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很多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还出版了“统计周刊”、“经济统计季刊”、“南开社会经济周刊”(英文版)、“南开经济指数年刊”等专业学术期刊。
6.解放后的财经学科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
1949年3月,经上级决定,将河北省立法商学院和北京的中法大学经济系学生共85人,并入我校政经学院学习。
1949年6月23日,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决定将我校政治经济学院,改名为财政经济学院,简称为财经学院。设经济系、企业管理系、财政系、金融贸易系、会计统计系以及经济研究所。1950年3月前由袁贤能担任院长,其后由王赣愚接任。据1950年下半年的统计,全校有本科生940人,财经学院本科生412名,占全校的48%。
二、院系调整,财经学院被撤销
1.1952年第一次调整,撤销财经学院。下属系、所由学校直接领导
1952年9月开学前,我市津沽大学的国际贸易、企业管理、会计财政三系的学生约120人并入我校相关的财经系科。教师16人来校任教。
此时,我校的财经学科有:政治经济学系、会计系设会计与统计专业、财政系、金融系、企业管理系、贸易系设内贸与外贸专业。贸易专修科学生在1953年全部毕业,不再保留。
2.1954年初的第二次调整
我校财政、金融、贸易、企业管理、统计、会计六系撤销。政治经济学系保留,会计、统计二专业并入该系,共有三个专业。撤销的六个系的师生中的多数并入政经系。
3.1958年的第三次调整
1958年,南开大学划归河北省领导。我校的会计、统计两个专业并入河北财经学院,学生全部转出,教师石毓符、杨曾武、余新民等九人转入该校任教。
南开大学成立初期就存在的商科及经济系,在我校几乎占有半壁江山,教师中有多位著名学者,本是南开的传统特色。经三次调整后,传统特色消亡了,只剩下一个政经系,学生人数甚少,仅占全校学生的3-4%。
4.经济研究所的命运
1952年院系第一次调整时,经济研究所被停办了。
1956年奉教育部命令,筹备恢复经济研究所。1958年,以原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为基础,设置了中国科学院河北分院经济研究所。
1962年经济研究所重回南开大学。
经过这一番的折腾,以及十年“文革”的破坏,我校财经、管理学科的衰落,持续了二十年,甚至更多,直到“文革”的结束。
三、成立经济科系筹备组办公室
为了恢复、重建、新建财经管理系科,在滕校长直接领导下,李万华负责此项工作,学校于1981年设立了经济科系筹备组办公室,高雷岳任办公室副主任。这个办公室抓了两件事:一是筹建教学和科研大楼,二是筹建经济学院。
1952年院系调整后,高校实行校系两级管理体制,学院一级组织不再存在,这不是我校的做法,而是一项全国性的政策。因之,经济学院已被撤销了近30年。重设学院,必须经教育部批准。
1982年9月18日,筹备组办公室向校党委、校长提出报告,建议成立经济学院。
同年10月,经党委讨论同意,并经滕校长批准,南开大学向教育部申请成立经济学院的报告,报告中着重说明,经济管理系科的基础课相同,专业基础课相互交叉开设,系与研究所的合作研究项目与培养研究生,师资队伍的培养与配置,教学设备与图书资料的购置与管理,教学用房的兴建和管理,都需加强管理,统筹安排。成立经济学院十分必要,条件亦已成熟。
1983年1月24日,教育部批复南开大学申请成立经济学院的报告:经研究,同意你校成立经济学院,作为校部的派出机构。这标志着停办了卅年的经济学院,重新建立了,这是改革开放后,教育部批准的第一个学院组织。在我校,是唯一的一个由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学院。
1984年10月6日,校党委20次常委会通过经济学院的领导体制及负责范围。1984年12月20日校党委任命李万华为经济学院党委书记。从此,经济学院健全地履行党委和校长规定的职责,正常开展工作了。
教学、科研、办公用的楼群,按照当时的基建程序,我校的基建必须经教育部批准。李万华,高雷岳等,根据当时与中央有关部门已定或正商讨中的合作协议,将原有及新建系科的教学,科研用房,按照国家教委的基建标准,起草了教学、科研及办公用房的建议方案上报学校。经学校有关部门研究后,滕校长批准。1981年10月,学校上报教育部申请兴建经济学院教学大楼的报告。经教育部批准后,找天津大学设计院,提出初步设计方案。这个方案由办公室与各个方面多次征求意见,经三次修改后,上报学校。滕校长与学校党政领导同志一起认真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设计定案。经济学院楼群是南开大学建校以来第一个大型楼群,必然会引起领导的重视和南开人的关注。学校于1984年3月10日,将经济学院大楼初步设计上报教育部。同年5月15日,教育部批复,同意建立经济学院教学、图书、办公楼初步设计方案。从此,审批程序结束,学校后勤部门尽力组织施工。1988年经济学院楼群竣工,投入使用,大大地改善了教学、科研环境。
四. 经济学院成立
1983年1月24日,教育部批准成立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校党委于1983年11月21日任命李万华为第一副院长,蔡孝箴、钱玉麟任副院长。1984年5月16日教育部任命谷书堂任院长,钱荣堃任顾问。用了十七个月才配齐了学院的领导班子成员。1984年10月校党委明确:经济学院为校长领导下的一级教育和行政管理机构,实行院长负责制。1984年12月21日,校党委任命李万华任学院党委书记。
李万华一直是抓经济学院的筹建工作。1983年4月,校党委负责人与李万华,钱玉麟谈话时,口头明确将任学院副院长。从此后,我正式参与学院的工作,主要是参与“高级推销员”的工作。
校党委于1983年12月下文任命李、蔡、钱为副院长,由于蔡孝箴兼任经济系主任,他的工作重心尚未进入学院,学院的筹建工作由第一副院长李万华负责。
学院在校内是独生子,而下属的老系、老所早已降生。在老系、所的上面原有一个婆婆,现在中间又加上了一个新婆婆,这个新婆婆十分困难,没有先例可循。李万华明确,学院对系所多做服务,少添麻烦;系所能办的事,学院不插手,他们力所不及的事,由学院来做;在利益分配上,按标准规定办事,学院决不“雁过拔毛”;学院的工作人员要吃苦在先,艰苦创业。李万华于1990年离休,我于1991年退休。在此期间,学院的工作由少到多,循序渐进,逐步健全。学院的干部来自各方,本着上述要求,把学院逐步建成为一个服务型的机构。
在此期间,学院在做好日常的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时,着重抓了以下几件工作:
1. 继续抓筹备建系的工作
经“高级推销员”的努力,1983年3月与国家统计局,4月与国家物价局,接着与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保险总公司,11月与国家审计署签了合作办学协议。筹得了巨额发展建系资金。
2. 配合校后勤部门,由总务长张亦渖、杜品良下大力抓紧修建的学院楼群
1986年9月教学与资料中心大楼竣工,四层楼的教室在9月开学后使用。1988年三座楼群全部竣工。学院主管分配和管理使用。依据各系招生人数,依据教育部的基建标准分配,做到公正、公开。研究机构另据同一标准分配。4月开始迁入新楼办公,大家喜气洋洋。此前的五年,学院在四边透风、雨天漏水的临建中办公,即使1986年一座新楼落成,学院没有占用一间。这三座楼,在当时六所重点大学的经济学院中,也是最好的,而最可贵的是没用教育部的一分钱,建了27156平米的楼群,极大地改善了教学、科研和办公用房。
3. 建设三个中心
学院从筹款中,学校拨给少量资金,约1%左右。学院领导集中使用这些资金以及其他资源建设三个中心。
(1) 资料中心。为了改变各系所的“小而全”的资料室,建立一个全院的资料中心,用房二千多平米,为全院师生服务。首任主任陈文华。该中心有中文期刊800多种,外文期刊80多种;中文藏书8万多册,外文藏书2万多册,其中用世界银行贷款购入的新书8000多册,加拿大合作项目赠书3000多册,均为新版经济和管理学科的新书。一年的阅读者约6万多人次。
(2) 计算机实验室。当时,文科不开计算机课,不建计算机房。我去加拿大评估项目时,看到约克大学管理学院的计算机房,摆有一、二百台电脑,一天24小时对学生开放。南开派出的学生告诉我,每门课的作业都要在电脑上完成。使我懂得财经学科必须学电脑,用电脑。学院集中了多渠道得来的资金,建了4个机房,拥有130多台电脑。学院还建了一个计算机教研室,向全体学生开电脑课,上机操作,以提高运用电脑的能力。
(3) 语音实验室。当时的英语教学,几乎是“哑巴英语”,听说能力很差,不能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学院建了4个拥有180个座位的语音实验室,每个学生都能在实验室上课,有力地启发了学习英语的自觉性,以提高听说能力,形成“开口英语”教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水平显著高于全校的平均水平。
这两个实验室的首任主任是朱焕廷。
4. 管好中加合作项目
校长直接领导,钱荣堃任项目主任,学院管理,管理系主要参加者,形成了一个有力而高效的团队,首创了“南开/约克”模式,培养了一批管理与经济学科人才,加强了师资队伍,加强了学科建设。
5. 办好了“对外开放领导干部培训班”
这个培训班,受国务院特区办委托,在校长领导下,学院集中优秀教师,做好了组织和管理工作,举办了26期,培训了沿海开放城市政府官员619名,受到谷牧国务委员来信表扬。国家专项拨款修建培训楼4000平米。加拿大派教授来班讲课,学员开阔视野,学到了对外开放应有的基础理论知识,回到工作岗位后,形成了新的骨干力量。
6. 教学与科研工作逐步加强领导
1984年6月27日,经批准,学院出版学术刊物《南开经济研究》,并向海内外发行。
1986年5月29日,学院举办首次科研成果颁奖大会,共评出60项优秀成果,其中28项被天津市评为优秀科研成果。
1986年6月21日,学院承担“七五”文科教材主编项目17项。
7. 加强与其他高校经济学院间的交流合作
1987年12月15-16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第二次联络员会议在我校召开。会上各院交流了教学、科研和体制等方面的工作,并为1988年六校院长会议作准备。
滕校长在任期内,他改革创新,踏实苦干,依靠了张再旺同志的支持,充分发挥了老一代经济、管理系科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争取和用好了国内外资助的巨额资金,恢复了经济学院,在原有经济系所的基础上,恢复、新建了一批专业,为今日的经济学院和商学院打下了厚实和坚固的基础,恢复和发展了我校的经济、管理学科的传统优势。今天,这两个学院的领导和教学、科研工作者,面对着国内众多的竞争者。竞争必有优胜劣汰,不进则退。传统学科优势,不能单纯依靠,必须继承和创新,创新更为重要。我们相信当今的学院领导者,一定会做到青出于蓝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好,把我校的经济、管理学科在竞争中居于前列。以此纪念滕维藻校长。
(注):第一部分的资料引自《经济学院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