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纪念滕维藻校长逝世五周年(之二)

发表日期:2017-05-08 已经有位读者读过此文

滕维藻校长用好加拿大政府的援助资金,办好中加合作项目,建设我校的管理学科和培养师资

——纪念滕维藻校长逝世五周年(之二)

 

钱玉麟

 

我校与中央有关部门签了几个合作协议后,发展资金找到了,但滕校长没有松一口气,反而增添了新的忧虑,他说:“教学质量下降确实让人忧虑,但另一方面,目前国家经济建设急需,义不容辞”,“我不可能等到一切条件都具备时再招生”,“现在是南开发展的大好时机,如不抓住,我们经济系科的优势,就会在竞争中错失”。滕校长的主要忧虑是,新专业上马了,但教师严重不足,以致教学质量不高。

滕校长为了逐步解决教师的严重缺乏,他十分重视贯彻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老教师的积极性,依靠他们,不断地增加博士与硕士学位授权点,以更多地培养研究生,择其优秀者,毕业后留校补充师资。1984年,教育部批准他为世界经济博士生导师后,就招收金岩石,冼 国明为博士生。许多老教师招收研究生,1979-1988年,共培养硕士生671名,博士生42名,今日院系两级的领导和一些学科领导人,都是老先生的得意门生。真是功不可没。但是,新建专业的教师补充仍未解决。

管理学科是新建的,但仅有极少的高级职称的教师,培养研究生的困难远未解决。

滕校长把目光转向了中加合作培养管理师资项目。

1982年上半年,教育部代表团应加拿大国际开发署的邀请去加访问,一位教育部副部长任团长,滕校长为团员,考察了加拿大的一批高校的管理学院,加开发署拟向中国提供1600万加元,以帮助中国的几所高校培养管理学科的教师。回国后,中央批准了这一项目,政府相应的部门签署了合作协议,教育部决定参加这一项目的高校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共八所。

1982年下半年,国家教委组织代表团赴加考察管理教育,指定我校校长滕维藻任团长,我校钱荣堃是代表团成员,还有其他七所项目高校的代表参加。在加考察了十几所大学的管理学院。在渥太华确定了中加双方合作学校名单,南开大学与约克大学、麦克玛斯特大学、拉瓦尔大学合作。

1983年2月27日,加方三所大学代表团来校商谈合作事宜,并签署了合作协议书。

 

一、滕校长指定我校项目主任是钱荣堃

加方三校是由约克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克劳斯顿教授担任。南开大学是钱荣堃教授担任。他时任金融学系主任(1982年4月-1985年12月)。据钱先生回忆:中加的四校商谈协议的会上,“校长声明我即将担任经济学院的院长,我以经济学院院长的身份参加会议。”“但我那时已67岁高龄,国家教委任命我任经济学院顾问,我担任这个职务长达12年之久。”(注一)这是外事工作坚持对等原则的做法。由于钱先生是重点学科国际金融的学术带头人,有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而项目有大量的组织、行政和外事工作,谷院长在分工会上,确定副院长钱玉麟全面协助钱先生做好项目工作。此一项目是政府项目的子项目,均由各方的项目主任所在的学院直接管理。并各自设立一名懂得对方语言的秘书。学院指定吴弘宝任此职,他勤奋工作,受到加方来华教授的称赞,他们来华之前都知道,到南开后“有事找吴弘宝”。

 

二、项目主要内容的设计方案

项目资金由加拿大国际开发署提供,第一期是260万加元,第二期是150万加元。按当时的汇率计算,约合人民币2500万元,这是改革开放后,我校得到的最大一笔外援资金。主要用于培养管理学科的师资。具体任务是派出去和请进来。

(1)派出去:

访问学者共9人(含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各2名,)全部回校。经若干年后,都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读学位的有34人,其中读MBA者28人,读MA(经济)者6人;上述人员中的12人继续读博士学位。在1989年下半年后,除了马君潞、王兴德、齐寅峰三人回校外,其余31人不再回校,但这些人员中有些人在香港的大学任教,在国内任职或是从事商务活动,继续为祖国服务;有些在国外的人员也会从不同的方面帮助南开。再过若干年后,马、王、齐三人均为教授、博导,马君潞任经济学院院长。

(2)请进来办这些项目的主要任务是:

据钱先生回忆:“在中加四校代表商谈协议的会上,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加方派教授来南开怎样发挥作用。按照一般的做法是加方教授来讲几个专题或一门课,我认为这样做受益面小,而且有些专题过窄,听懂的人不多。加方院长提出来可否在南开办一个MBA班,由加方教授来讲十多门课,包括一套完整的教程,这样中国学生可以学到整个加拿大硕士班的课程,受益大,又有完整的系统,我感到这个办法好,经滕校长同意,就达成了协议。”(注二)

那时,我校没有经济管理硕士学位的授予权,经滕校长决定,我校向国家教委报告,拟招收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生班,以落实中加项目。国家教委于1983年1月18日批准我校试办“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班”。同年9月1日,我校录取的33名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开学上课。

33名硕士生入学时,程度相对整齐,来自理科者24名,工科者8名,文科者1名。他们入校后,管理系的教师为他们开设了六个讲座,以充实管理学科大学的基础知识。

学院聘请了一位外籍教师,二位优秀的中年教师为研究生开设英语口语、写作、泛读课程,提高他们的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适应加方教授的英语讲课、讨论、考试的需要。

在做好上述准备后,1984年4月16日,四位加方教授来南开授课,项目主任约克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同时来校。在开课仪式上,滕校长讲话,克劳斯顿教授开讲第一课,题为西方的管理科学。加方教授讲授了MBA的十二门核心课程中的四门,有阅读书目,有课堂讨论,并进行考试。他们的教学态度是认真的,教学方式富于启发性,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

在加方教授授课期间,师生一起参观了天津的11所大中型企业,学生做论文时,再度结合论文题目去工厂企业,了解改革进程,收集资料,尽可能做到不脱离中国企业的实际。

教材由加方提前寄来,每门课约5、6本,加方提供了一台胶印机,学院配备3名印刷工,在课前,使每名学生得到了教材的胶印本,以便预习。原版教材还配发给中方的助教,并存放在学院资料中心供项目外的师生阅读。此外还得到了加方教授赠送的近两千册较新版本管理学科方面的图书,全部存放在资料中心供师生阅读。在那时,资料中心缺乏外汇,新版图书资料缺乏的情况下,真是雪中送炭。

 

三、对上述做法有了不同的声音

上课一年后,项目外的一些教师,管理系领导班子内的一些同志,对这个项目培养的研究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有的认为“只学西方的课程,不懂中国的,毕业后,没有用”,“加拿大教师只会讲西方的,不联系也不了解中国的实际,对学生没有好处”。当滕校长听到这些声音后,认为这些声音涉及如何学习西方,如何联系中国实际,如何对待加拿大教授及开设的课程等一系列原则问题。他召开了会议,参加者有院系两级领导班子成员,项目主任及其团队成员,就上述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滕校长综合了大家的意见,认为(1)西方的市场经济已发展了近百年,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学院开设的课程是科学的,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应该学习,研究生要原原本本学好;(2)加方教授讲课是认真的,教学方法富有启发性,但不能要求他们联系中国实际;(3)管理系安排加方教授讲课期间与学生一起参观中国企业,并安排研究生做毕业论文时,要去企业调查并收集资料,这些措施应肯定;(4)联系中国实际必须肯定,这是南开自己应该做的,不能要求加方教授这样做。研究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要继续消化学到的课程,去联系中国实际,逐步创造出中国的管理模式。联系中国实际是长期的,甚至是一辈子的任务。在学习期间下企业只是联系实际的开始。滕校长对不同的声音,采用了合理部分,指出了不全面的部分,客观地有说服力地取得了共识,推动了项目继续前进。

 

四、“南开/约克模式”

为了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国家教委的高教一、二司及国际合作司,每年召开一次八校分管项目的副院长工作会议,1985年冬的工作会议上钱玉麟汇报了南开的上述做法,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会上,主持人预告将于1986年上半年召开中加双方的项目会议,各校要在会上做工作报告,要做好准备。

钱玉麟回校,向谷书堂、钱荣堃汇报后,他们指定钱玉麟起草工作报告。我在汇报提纲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了有关资料,撰写了报告初稿,题目是《中国加拿大合作培养MBA研究生——介绍南开大学/约克大学、麦克玛斯特大学、拉瓦尔大学模式》,文中介绍了上述做法,初步评估认为有以下优越性:(1)效益好,受益面广;(2)课程内容新,教学方法活;(3)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4)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5)不脱离中国企业管理的实际。缺点是:(1)加方MBA课程应是20门,这一模式只学了12门核心课程,没有学到全部课程;(2)MBA是培养工商管理人才,设置的课程多,知识面宽,而高校教师需要的理论深度不够。此稿经谷、钱审改后定稿,并报滕校长同意。

1986年4月26日,在上海,国家教委与加拿大国家开发署联合召开有中加双方的合作项目主任,主管副院长等中外人士一百余人的会议。我校出席会议的三人,钱荣堃,钱玉麟没有出席,推荐了管理系主任陈炳富出席,还有正在加拿大学习的滕强出席,他是加方学校派出的。在会上我校由学院顾问、项目主任钱荣堃教授,讲了“南开/约克模式”的工作报告,受到了肯定与好评。

同年6月14日《文汇报》在头版头条做了报道,题为《中外联合办学培养高级人才》,指出南开/约克模式立足国内,投资少,收效大,为培养人才提供了经验。

1986年6月15日《天津日报》头版头条报道,题为《南开——约克模式引人瞩目》,文中提出:模式具有三个特点:(1)教学计划统一;(2)学生既能学到国外先进管理学理论,又不脱离中国实际;(3)花钱少、效益高。

加拿大电视台摄制组来校采访,并在加拿大电视台播放了“约克/南开”模式。

 

五、“南开/约克模式”的继续和发展

在这一模式的基础上,运用第二期资助的资金,又办了两期管理研究生班。1987年招收会计方向的硕士生24名。1988年招收国际贸易与国际企业方向的硕士生30名。但在教学安排上已有所不同,主要是(1)硕士生的英语水平提高了,不再强化英语培训;(2)每班各开设19门课程,其中9门课是中方教师主讲,加方教授主讲9门核心课。毕业论文由中方教师指导。

这三期的硕士生毕业时,由我校授予经济管理学位,而不是MBA学位。

1989年下半年后,派出的读学位的南开人中,多数人离开了项目。学院领导考虑培养博士生的任务应转移到国内,但困难是新建专业的博导极少,高级课程开不了,图书资料缺乏。借鉴南开/约克模式的做法,于1991年6月11日,谷书堂、钱荣堃、钱王麟、逢诵丰去加,与加方项目主任商议在南开合作培养博士生项目。南开招收博士生,加方教授来南开开设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市场学方面的六门课程,提供全部原版教科书,中方或中加双方教师指导学位论文,请加方教授参加论文答辩会。南开以外其他七所项目高校的博士生也可进入这一项目。我校参加这一项目毕业的留校共九人,他们是戴金萍、李荣林、李坤望、张玉立、张诚、邱立成、高乐咏、范秀成、刘志远,现已是教授、博导,有的任院、系、所的领导职务。

 

六、中国式MBA学位诞生了

南开与其它七所项目学校在中加合作项目的实践中,走了一条引进、吸收、消化、创新的道路,逐步摸索出中国式MBA应开设的课程及培养方案。在1989年,各自拟出了初步方案。经教育部召开两次会议,在钱荣堃教授的主持下,讨论并确定了中国式MBA教学方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1989年下半年、1990年3月、1991年初,由我校钱荣堃主持,讨论并设计出中国MBA学位方案,国家教委于1991年3月在包括南开大学在内的九所高校试点,中国式MBA学位诞生了。